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24讲话中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方针,巩固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多党合作的良好政治格局,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治关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团结合作与互相监督的关系。和谐是这种关系的本质,政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     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性的历史渊源。

首先,从各民主党派的成立来看:中国的民主党派大多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影响和支持下成立的,其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中国人民沦于极大的苦难之中。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于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得人心。当时担任中共南方局负责人的周恩来同志经常接触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人士,宣传中共的主张,推动民主运动的发展。1941年,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共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的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要求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并在中共的支持和鼓舞下,提出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等主张。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党派大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诞生并发展的。

    建立之初的各民主党派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抱负,如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后来又发展为 “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政治主张是“实现民主”“还政于民”“停止内战”等,这些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基本一致。志同而道合,这就决定了民主党派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作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出现于中国的政治舞台的。

其次,从政党关系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促进和谐与发展的历史。

各政党求同存异、亲密合作、共同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的互动之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曲折与失误,但和谐发展始终是我国党际关系的主流。在民主革命时期,政党合作就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救亡、争取民主的过程中风雨同舟,结成了生死相依、亲密合作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下,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进一步巩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处理政党关系的准则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使政党关系的和谐性建立在更加稳固和可靠的基础上。

二、促进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性发展的制度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政党和政党关系;和谐的政党和政党关系,则需要和谐的政党制度予以保证。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不仅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政党制度,而且为政党制度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

第一,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和谐的制度。因为制度的主体,都是在追求独立、自由、解放,追求民主、光明、人权,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走到一起来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使它们紧密联系和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

第二,从政治发展的路径来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和谐的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发展背景决定了它的政党制度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排斥了西方的“多党制”和“两党制”的政党模式;同时,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也不可能选择前苏联“一党制”的政党模式。因此,这个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遵循的“竞争—妥协—竞争”的路径不同,它遵循的是“合作—协商—合作”的路径;也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所区别,它的政治构架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第三,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和谐的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主体在关于国家的根本问题上,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因而为和谐的政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奋斗的道路上,虽几经风雨但始终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新世纪新阶段,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和谐的政党关系将更加巩固。

三、     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性建设的主要内容

构建和谐政党关系,使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执政能力与参政能力

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各民主党派高度认同领导与接受领导的政治关系,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性条件。处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新的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领导水平,这是民主党派高度认同领导与接受领导这一政治关系的前提和决定性的条件。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在实际工作中政党关系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方式不当造成的,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方式和方法,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民主党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

  2.既要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和谐政党关系只能在执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参政党不断提高参政能力、充分履行各自职能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具体地构建、体现和实现;和谐政党关系的构建,只能依赖和实现于执政党与参政党围绕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管理的合作共事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这是相得益彰的互动过程。

  3.既要重视对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监督。和谐政党关系需要通过“互相监督”、特别是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有效、有力的监督来保证,要准确把握这种监督的性质、方针和方式,还要完善监督制度、监督机制、民主评议机制等,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有接受民主党派监督的真诚态度。

  4.既要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组织保障;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是领导党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民主党派以“肝胆相照”的精神帮助执政党,是其履行职能、特别是其民主监督职能的应有之义,这种双向的互动、共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合作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规定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参政党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性的内在要求

在新世纪新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多党合作,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必须坚持做到: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把这一政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就是要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总结多党合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政策和制度规范,形成与此相适应、相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等方面领导人选的确定,应征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并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将民主监督寓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之中,做到经常性监督与重大问题监督相结合,拓宽政府和司法机关在民主党派成员中聘任特约人员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

3.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多党合作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个根本要求,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眼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身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最广泛的团结各民主党派,形成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4.创造更加和谐的政治环境。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在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前提下,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政治共识,也是和谐的政党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创造和谐的政治环境,重要的是共产党人要有“雅量”、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求良策,把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与执政兴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各民主党派要有“胆量”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围绕发展要务,履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要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既做共产党的挚友,又做共产党的挣友。在执政和参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只有这样,团结奋斗的政治局面,会不断推进,和谐的政党关系才会不断巩固和发展。

5.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原则。和谐的政党制度与和谐的政党关系取决于和谐的政党建设,否则,政党制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和谐的政党关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自身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通过自身建设使执政方略更完善,执政体制更健全,执政方式更科学,执政基础更巩固,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要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要在巩固和发展与执政党团结合作的思想基础的同时,加强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形成有利于参政党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为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始终成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

政党关系的和谐性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政党关系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稳固的领导权威与政治秩序,还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社会有序政治参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满足社会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