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统筹柳州城乡发展,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把柳州六县四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下面就统筹柳州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谈谈本人的一点思考。
计划经济情况下,形成了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社会转型,改革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城市人与农民工、“城中村”与城市社区的新二元结构。而当前,“新二元结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摆在了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解决“新二元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考验公共政策供给力。
探索城乡二元结构演进的原因,我们发现:政策供给、制度安排、体制保障的不对称、不协调、不均衡是导致旧二元结构不断固化和“新二元结构”不断衍生的重要因素。“新二元结构”就实质而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分化、利益分化的表现形式。而公共政策供给的目标取向之一,就是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利益矛盾。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公共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攻坚克难、全面整合、综合推进的阶段。解决“新二元结构”问题,甚至更进一步说,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一切深层次、全局性社会问题,不是单一政策所能奏效的。比如,就解决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问题来说,就会涉及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城市管理制度、公共产品分配等多方面改革。为此必须运用统筹的思维,通过统筹的方法,学会打“组合拳”,提高综合性、多元化、配套性政策资源的供给能力。因此,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目标,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之间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由非均衡供给向均衡供给、由孤立性安排向组合性安排的根本性转变。
二元结构的演进,强势与弱势的分化,部分是由于不公平的政策供给造成的。比如,农民工”与“城市人”在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带来的,但是更主要的还是由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公共产品分配制度等造成的。同时,市场经济能够使得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但是也会造成不公之弊。政策供给的使命就是解决因市场缺陷导致的不公平,维护公共政策的对等性、公平性和正义性。为此公共政策的出台过程,必须始终贯彻民主的原则。“城市人”与“农民工,应当拥有平等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不能因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而轻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因此建立深入了解民情的政策信息机制,实现公共政策议程向“公众议程”的转变;建立充分反映民意的政策规划机制、广泛集中民智的政策决断机制等等,这些都事关公共政策供给能力强弱。
政策过程是“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循环过程,一种政策均衡被打破,新的政策供给必须及时跟进和“补位”。实践证明,政策变迁与社会变迁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社会变迁是政策变迁的依据,政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如果政策供给滞后,只会阻碍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应当说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政策供给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性、应急性、权宜性的特点,这是可以理解的。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在制定过渡性、暂时性政策的时候,也应当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保持足够的预见性。因此在消除旧二元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对有可能产生的“新二元结构”保持足够的警觉,并且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制定防范性、前瞻性的政策措施,才能始终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使政策供给达到最佳效果。
按照统筹柳州城乡发展,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一是各镇统一设立社区管理工作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任社区办主任,作为镇政府的职能工作部门,行使镇管社区建设、管理、服务职能。同时增强人员配备,调整内设机构,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做到与城市社区管理水平相一致。二是探索将农村社区纳入镇管社区工作体系。重点从完善农村自治功能、发展经济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等方面入手,着力建设农村社区平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