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养好下一代是中国家长、学校的期望和目标。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环境,学生、家长、学校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宁愿出高额赞助费、舍近求远、送子女进名校的所谓“高价择校”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名校》其中有一段剧情:京城名校育慧中学与IT业巨头英凯公司共同开办初三理科班。为了能把孩子送进名校这两个班,学生家长们各显神通…… 。就是当前 “高价择名校”的一个缩影。

   “高价择校”现象之所以火爆,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过于迫切,认为孩子是早上好学校早成才;二是家长们深知知识经济的压力,认识到未来子女辈就业竞争将是知识的竞争,而及早为子女“买”个好学校就读就像是为子女的今后及早买下个保险,因此舍得投入。但是,在家长们良好愿望的背后,却屡屡发生着事与愿违的事实。

  某名校一位叫文的初中生,其家境还不错。去年她小学毕业时,其父母见周围的同事纷纷托人找关系把小孩从县城送到市里的名校来读书,也颇费周折把文弄进了一所名校,为了让文安心学习,还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目的是希望女儿好好学习,三年之后能继续考上名高中。然而文并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后来连学校老师组织培优班她也没被选入参加,这使聪明好强的她心灵受到伤害,之后她自暴自弃,常和一些学习差的同学疯玩。为此父母没少骂她不懂事,文受不了父母的数落,负气离家出走,待父母把她找见时,她早已无心读书还与一社会男青年厮混在一起。

    还有一位叫军的初中生,他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还是一位残疾人,但其母亲十分溺爱他,为了满足他读名校的想法,花光家里的积蓄让他进名校。由于军性格内向,不能适应城里快节奏的学习方式,成绩一直不好,受到同学们的冷落。精神萎靡不振的他经常借故生病、旷课来逃避考试。老师帮助、教育无济于事。他还向父母谎称,同宿舍的同学影响其学习,他要自己出来租房子住,母亲又想方设法给他租了房子,但军再也没有去上课,却在租住的房子里看黄碟消磨时光。

    可见,父母空有一腔爱子的愿望,将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给孩子拜名师,择名校就能把孩子培养成材,就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吗?事实未必如此。上述的事例与家长们当初送孩子进名校助子成功的想法是背道而弛的。他们最痛心的就是,发现孩子的缺点时,管不住孩子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作为家长却不知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那么家庭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大方,好胜性强,自信心也很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但是她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就会变成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因此,作为家长在培养教育好孩子的同时,自己必须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孩子有个好的榜样,因为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我们家长来说只有不断地,时刻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21世纪的家长是最难当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了多元化、全方位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培养,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自己锻造成教育、心理、艺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方面的专家。但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家长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决定孩子成长速度和人生成败的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现有学校教育现状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课外补习和家庭教师也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在目前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即使上了好学校、遇到好老师,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能够跟上,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送上人生轨道的推进器。教育的竞争实际上已经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竞争,而是家庭教育的竞争,是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能力的竞争。

    然而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思想上的一些误区 :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家长们,把考名中学、名大学作为惟一的教育目标,家长希望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点,经济收入相对多点,千方百计让子女出人头地,所以十分重视智力投资,重视子女学习,这是好事。但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把孩子禁锢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孩子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能动性,不仅不利孩子多方面地获取知识,锻炼思维,也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最重要一点是忽视了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才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务。像电视剧《名校》中那些靠关系挤进来的学生不是刁难老师,就是欺负贫困生,典型的高分低能,十三岁了还花钱请服务员帮着洗澡…… 。试问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多大出息?

    为什么有些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他们的小孩没有进名校但他们的孩子长大了同样出色?很欣赏心理专家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的观点:“其实家长不需要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关系非常糟糕,其中一些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行。“正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子女,不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名校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因为不同成长背景带来的各异人生,他们有属于这个群体的游戏与“游戏规则”。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了解与理解他们的指路人,需要成长的陪伴者、同行人。居高临下的教育都是无效的,不试图走进心灵的陪伴都是无用的。

   因为懂得,才能拥有;因为懂得,才能给予;只有懂得孩子,才能拥有他们的爱;只有懂得孩子,才能给予他们需要的教育与陪伴。家庭教育总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事,从而使孩子全面、和谐、充分、健康地发展。调整好心态,想出最适合的家教方法,影响和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所以家长应该少一份强制,多一份引导激励;少一份限制,多一份宽松自由,给孩子一个主动成长、自我教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