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它显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主动、积极参与。在前不久民盟中央举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各方专家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共同为《纲要》建言献策。
关键词 教育行政化
我的故事:索丽生(民盟中央副主席)
我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位导师认为我是搞学术的“料子”,所以很赏识我,希望我留在那里继续工作。我在那里当博士后,搞了一段研究还是走了。在我回国以后,仍然有一段时间我们有过工作上的合作,在学术上,他也一直很高兴和我保持联系。后来听说我担任学校副校长,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有祝贺的话,但是写了一句“我为你不再搞学术而去当副校长感到害羞”。后来我调到水利部任副部长,依然没有收到他任何的信息。这样的事,如果在中国的话,一定有很多人捧场。但是在那位导师眼里,搞学术、当老师和行政官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
高校区分级别,中小学划分重点,教育行政部门掌控大权,比如校长的任命、编制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员进出、职务晋升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导致特色不保、高校趋同。官本位盛行,教师待遇远低于公务员。
我来建言:
建议取消高校级别划分,取消重点学校;转变政府职能,提倡大学精神,落实学校自主权;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提高教师地位。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什么
我的故事:刘长铭(民盟中央委员、北京四中校长)
记得2006年,北京召开诺贝尔奖论坛,当时邀请了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胡贝尔到四中进行演讲。他在1988年凭借生物和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只是上了一所语言类的学校,并没有生物和化学课程。而我们现在让中学生学这么多,学这么深,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未来发展。今天中学教育没有涉及的领域,将来学生还能否重新开拓,甚至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端。我认为这些都应该从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研究。
问题: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睡眠严重不足;师生关系紧张;中小学学校内部实训的课程设置偏少,如艺术、体育等实践类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的各项教育改革措施难以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我来建言:
建议实施升学考试社会化报名。考生在自己居住社区进行报名考试,各级部门不再统一升学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并以此对学校进行评价。引导学校之间不在分数和升学率方面进行攀比和竞争,逐步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学校发展观。
关键词 农村教育的软肋
我的故事:田继万(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四川乐山市夹江县教师世家——雷氏家族16代70多人传承执教,迄今已达495年,但家族荣誉在第17代划上“句号”。综合待遇不高,使教师成为目前知识分子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职业尊严、职业声望、职业自豪感、职业预期,职业忠诚度等被挤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四川农村教师工资比公务员低9.3%,2004年低16.3%。2006年《公务员法》颁布后,中高级教师职务工资标准分别相当于从县处、厅局级降至相当于科、处级。实行新机制后,教师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占教师工资比例大为下降,农村教师课时津贴、绩效奖金全部取消。2008年,全国薪资最低的十个本科专业中,小学教育专业排名第二。
问题: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退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不高,公共资源少,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大;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我来建言:
建议建立中央财政农村教师工资垂直管理体系。把农村教师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尽量缩小城乡教师经济待遇差别;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师资建设、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村教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