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解决思路,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进,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欣喜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喊了多年的减负,却屡屡冲不出减负的迷阵?原因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很多人认为课程开的越少学生负担越轻,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课程开的越少的时候,学生的训练是单调的,学习的内容方式、学习的注意力转移都是不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的。“减负”强调的是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这是解决学生们发展的很重要的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不是说课程越少孩子负担就越轻,学校必须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有它的统一性和选择性,这两方面完全贯彻好,对学生的学习合理负担,学习兴趣的维持,对学习状态的调整都有好处。

误区之二:以往的减负虽然自上而下推行,但许多一线教师并未将减负中蕴含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也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减负主要由学校承担,但往往一边学校在减负,另一边社会培训机构却乘虚而入实施“增负”,“按下葫芦又起瓢”。没有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

误区之三: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任务过重吗?其实这只是表象,事实上,真正导致学生感觉负担过重的根源在“质”。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应该首先思考学生中的哪部分群体是“过重学业负担”的承受者;其次,要分析学业负担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合理学业负担”是伴随学习活动所必然产生的负担,这种负担是培养个性、人格及学习知识技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仅合理,而且必须。“不合理学业负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社会原因而致,包括由于人口众多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导致的与升学竞争相关的学业负担、由“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带来的学生负担等。减轻这些因素造成的不合理负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类是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如增加课时、作业量过多和测试过多是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因素。

冲出减负迷阵的对策之一:让减负与增效同行。 减负要做减法,但更是做加法,这里的“加法”是指增加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所以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增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变成一个充满魅力的“磁场”。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既充分展现个性,又充分呈现多元智能。同时通过精讲知识要点,适时点拨,开展实验探究,加强学法指导等切实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对策二:改变“作业观”。 学校一直倡导拒绝低品位的教学,提倡作业的“必做必改”,意在减少作业随意性,通过严格控制题量,精选习题来提高作业的科学有效性;并且通过精心设计我们的作业,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标准,定人、定时、定点,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以必要的能量补充。特别是补弱,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让学习稍滞后的学生跟上来,才能使他们学习起来不吃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后进学生学习压力的措施之一。

对策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对策四: 减负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相互携手。评价改革从“瓶颈”减负。长期以来,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是导致学校、教师随意加重学生负担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命题技术和结果应用方式,最终建立评价学生学业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更科学的体系。

减负增效是个常做常新的话题。我们推崇减负增效,我们有为发展素质教育而不断进取,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权利和义务。减负增效不是空口号,不是虚无之物,只要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条件,符合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皆会逐渐成长,茁壮。相信减负增效能走出瓶颈,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