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  保护和开发“柳江人”、“白莲洞”、“鲤鱼嘴”古人类遗址,对于提升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推动柳州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三处遗址的设施简陋,配套不齐全,管理不完善,在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竭尽全力保护人文与自然遗产,挖掘城市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政府应设立对三处遗址保护和开发的专门机构,扩大规模,合理实施,尽快发挥古人类遗址的作用,为人民群众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文氛围。

关键词:  古人类遗址   保护  开发 

胡锦涛同志在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辞中指出,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我市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指出了明确方向。

人文与自然遗产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是一个北、东、西三面被山丘包围,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城中石山拔地而起,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不但气候宜人,风光秀丽,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柳州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及旅游事业发展、树立柳州整体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柳州古人类遗址现状及建设

柳州建城已有二千一百余年历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中南、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闻名于世的岭南古城。

柳州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四、五万年前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顽强生存着,并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柳州史前文化。柳州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南方占据重要的地位。

目前,柳州一带先后发现了近20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主要有柳江人、白莲洞、鲤鱼嘴遗址等。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曾为白莲洞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柳州则是这个中心的集合点,这集合点因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而饮誉海内外,成为研究人类起源的热点。1994年“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习研讨会在柳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越南、韩国、美国等地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古人类的渊源关系。与会学者通过多方论证,依据柳州地区古人类与日本化石人类存在极大相似性,白莲洞石器时代文化与日本旧石器文化期一纯文化期也基本相同,以及一系列的柳州与日本史载古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得出了日本人极有可能最先居住在广西柳州,而后由于追逐猎物通过中国华南北上,而后迁移至今天的日本本土的推论。“日本人与柳江人同宗共祖”,日本人的根在中国大陆,在广西柳州,这是一个可以基本认同的信息。因此,“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的研究显然具有广泛的国际性。

“柳江人”文化遗址

(一)现状

文本框: 柳江人遗址洞口    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附近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柳江人”头骨化石,该洞取名为“柳江人洞”。与人类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大熊猫、剑齿象、巨貘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的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柳江人”的全部化石除股骨可能属于女性外,其余都属于一个中年男性个体。“柳江人”头骨属中头型,距今5万年左右,正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新人”阶段,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柳江人”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和重视,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现代人种的起源和分布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柳江人”遗址的保护尚无专人管理,洞口目前杂草丛生,崎岖难行,考察人员进入困难,交通不便。

(二)保护与开发

1、遗址的保护

   “柳江人”遗址是一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良好开发前景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保护也是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部分,遗址保护设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1)路。从新兴糖厂市场路口修一条直通柳江人遗址的柏油路,使“柳江人”、“白莲洞”、“鲤鱼嘴”形成一条交通方便的旅游线。另外可考虑开辟一个500平方米的停车场。

(2)保护围墙。根据2003年1月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2003)2号文确定的“柳江人”遗址保护范围为:通天岩上下洞口所在整座山并向四周外延30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以保护范围边界为基线,北面外延75米,东、南、西面各外延50米范围内。由于“柳江人”遗址知名度大,开发价值很高,并考虑今后“柳江人”古生态公园的建设需要,保护范围可定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300亩,保护围墙周长约3000米。

(3)“柳江人”遗址陈列馆。该馆应成为柳州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和保存柳州一带古人类文化遗物场所,可考虑在遗址东南面的山坡下建设。陈列馆分上下两层,采用栅栏式仿古建筑,建筑面积可定为1000平方米左右。

2、遗址开发

为了发扬柳江人遗址的作用,必须扩大它的规模,增强观赏性、娱乐性,让更多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为此我们建议增设如下景点:

(1)“柳江人”植物园。在保护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设,可学习借鉴云南省昆明世博园,种植果树、稀世植物、花卉苗木等,供游人观赏旅游,面积可定为300亩。

(2)母系部落。目前世界绝无仅有的母系社会在云南的丽水(摩梭族),那里可称为母系社会的最晚期阶段。“柳江人”距今约5万年,正处于母系社会初期阶段,也就是说母系社会的起源就在“柳江人”遗址一带,人们要追寻更原始的母系社会,应到“柳江人”遗址附近寻找。母系部落以展示女性文化为主题,部落事务由女性掌管,进入母系部落的男女游客都得由女性指挥,以母系部落的住房、家庭、走婚、穿着、饮食、取火等知识性、趣味性旅游吸引游客。母系部落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复原“柳江人”所在年代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以古人类生活方式为内容的早期母系部落;二是以云南丽水摩梭族居住和生活为背景的晚期部落;三是以《西游记》中描述的女儿国为内容的女儿国部落等。母系部落可建在遗址北部,面积可定为300亩。

(3)柳江人原始活动场景。通过“柳江人”群雕,塑造原始“柳江人”狩猎、取火的生活场景,使观众能了解“柳江人”当时的生活情况,可吸引众多游客到此参观, 面积定为100亩。

(4)“柳江人”滑草场。规划在遗址东北面建设,可通过体育运动吸引游客,面积定为100亩。               

白莲洞文化遗址

(一)现状

白莲洞洞穴遗址,位于柳州市郊新兴农场的白面山南麓,距市中心约12公里,离发现柳江人化石的新兴农场通天岩洞约3公里。白面山海拔249.8米,南临一片开阔的波状起伏的溶蚀平厚面,背面和两侧是成簇成片点缀在平原的孤峰和峰林式丘陵,它们共同构成了在桂中地区具有特色的孤峰平原景观。白莲洞因洞口有一块巨石,形似莲花蓓蕾而得名。

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裴文中教授率领下,到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曾于白莲洞的扰乱土层中发现四件石器、一件扁尖的骨锥和一件粗制的骨针。所发现的石器均由砾石打制而成,石质为硅质灰岩和石英岩,制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在砾石的一端由一面向另一面打击,形成锋利的刃锋以便于砍砸。骨器因针身和锥体都已残破,故很难跟其他同时代的同类器物相比较。这批文化遗址遗物经考古专家认定的“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1961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将白莲洞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莲洞古人类学的研究促进了洞穴学领域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倡议筹建的中国第一座集科研、科普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白莲洞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因其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内涵和洞内典型的岩溶地质现象令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瞩目。不少学者在考察白莲洞后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贾兰坡教授为白莲洞遗址发现四十年纪念题词为:“白莲清香泥不染,洞内堆积内涵多”。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认为:“白莲洞遗址的发掘,完全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旧石器文化如何经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长久不解之谜,白莲洞遗址的发掘是伟大的,是中国人的光荣”。国际洞穴学会主席福特和日本专家在考察白莲洞后则分别得出了“柳州是世界岩溶地形的心脏”和“日本人与柳江人同宗共祖”的结论。白莲洞早已声誉海内外,并成为科普宣传教育阵地和旅游景点。

鉴于白莲洞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国际影响,白莲洞博物馆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将使白莲洞成为柳州南大门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而且还将使白莲洞成为中国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古人类学和中石器文化研究的基地,成为广西普及岩溶地质知识、史前知识的科普阵地和旅游胜地,成为国际性旅游和科学考察的热土。白莲洞的开发极具市场潜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是以白莲洞石器文化遗址和遗址后的长穴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开馆以来,已先后举办三次大型国际学术活动。十多年来,接待了专家、学者、游客200多万人次。白莲洞博物馆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文化遗址,内涵十分丰富。发掘后的文化遗址仍然保存了完整的地层,清晰地展示了白莲洞系列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于国外同时代遗址地层对此研究的标尺。此外,在遗址后洞内漫长的穴道壁上,可以看到多种岩溶地质现象和基层上残存的海底生物化石。洞内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蒸发后的沉淀物形成天然石坝蜿蜒盘旋,岩溶形成的石幔、石笋、石柱处处可见,岩石中石膏、白云石、方解晶体闪闪发光,形成奇妙瑰丽的景观。此外,穴道内有成千上万只蝙蝠藏于洞穴深处,地下河有盲鱼嬉游。游人置身于此,仿佛到了神话仙境。毫不夸张地说,白莲洞完全可与桂林芦笛岩、七星岩相媲美。                                                                 

我们在调研时,看到目前白莲洞洞内照明内一直是使用1985年的电器设施,而今已严重老化、脱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1、目前白莲洞用的是新兴糖厂的地下水,供水不正常,且不符合卫生,极大地制约了白莲洞遗址的开发,危害着白莲洞博物馆干部职工和游客的健康。有关部门应在规划自来水网络时将白莲洞园区纳入其中。

2、对白莲洞山体的危石要继续进行彻底根治,以确保游客参观的安全。                                            

3、白莲洞现有的陈列室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工棚改建而成,由于年久失修,地基下陷,墙体严重开裂。经房管部门多次鉴定为危房,现已停止对外开放。直接影响了游客对白莲洞古人类文化的观赏和了解。应尽快修建新的白莲洞科普陈列馆,面积1500平方米共三层,一、二层为科普陈列室,由柳州原始文化陈列、白莲洞文化展、人类起源及岩溶洞穴地质现象陈列诸部分组成,三层为办公室、会议室、科普电教室、仓储式文物库房、研究室、专家接待室。

4、随着形势发展的要求,白莲洞园内要实现办公现代化,电信或有线电视网络应进快进入园区,实施电化教育,跟上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步伐。

5、尽快解决新兴糖厂严重污染白莲洞一带的问题,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址。

(二)白莲洞遗址的开发

1、对白莲洞大门及围墙的改造。

近期由于柳石路的扩建,白莲洞大门行将拆迁。新建的白莲洞大门及围墙,应结合柳石路的扩建,以白莲洞文化内涵来艺术地、形象地设计改造白莲洞大门及公路沿线长达近450米的围墙,把其塑造成一幅巨大的立体“宣传画”。建成后的大门及围墙不仅能起到宣传白莲洞的作用,同时还将成为柳州南大门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修建白莲中心广场。

白莲洞“农耕雕塑”已成为白莲洞乃至柳州史前文化的标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周边环境、面积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建的白莲中心广场应在原来基础上,扩大其用地规模,使其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由新型“农耕塑像”群、喷泉、绿地诸部分组成,该广场融古文化和现代休闲功能于一体,为白莲洞标志性建筑。

3、修建白莲洞区域主次干道。

随着柳石路的扩建,白莲洞新大门的设置根据规划部门的要求将向南移,旧大门及原有干道将被废弃,白莲洞区域内新的主次干道的修建已迫在眉睫。新修建的主干道从大门经竹林区直达白莲中心广场,全长600余米,路面宽约6米;次干道全长900米,宽3米,两旁辅以绿化带、草皮等。

4、建设生活保障区及休闲中心。

白莲洞建馆至今,其服务配套设施从未完善过,目前它已成为制约白莲洞发展的瓶颈,许多来此参观考察的游客也强烈呼吁,要求白莲洞完善其配套设施。因此,在白莲洞建设生活保障区及休闲中心已势在必行。拟修建的白莲洞生活保障区及休闲中心将位于新建的围墙一带,由餐厅、小卖部、娱乐室、休息室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5、筹建白莲洞“古人类生态园”。

白莲洞遗址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纪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白莲洞现有60余亩处于初级阶段的“史前动植物园”,但是由于面积过小,无法展现史前时期的环境氛围。随着柳石路的扩建,白莲洞用地面积将进一步锐减,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鉴于此,建议在原来白莲洞“史前动植物园”的基础上筹建白莲洞“古人类生态园”,将其扩大至现今白莲洞口马鹿场苗圃一带(白莲洞保护范围内土地),使其占地在200亩左右。

古人类生态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

①复原远古森林生态环境。园内将恢复古代原始森林生态环境,拣选化石树种,分片分区营造出乔木、灌木、草地、沼泽区。在古老洪荒的氛围中,复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形象,使其随景点点缀在古木、灌木、草地之间,使之成为广大青少年生物教学中心和寻幽、访古基地。

②营造氏族部落村。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延,通过营造远古人类采集、狩猎、农耕,打制石器、制陶、炊饮及原始艺术活动等场景,活生生地展现白莲洞生产、生活的情景,将趣味性及科学性、观赏性与参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置身于此,如亲临其境,仿佛时光倒逝,回到原始洪荒的时代。

在部落村,村内工作人员一律冬裹兽皮,夏着草裙,游客亦可租穿古人服饰,在村内自行模仿古人打制石器、钻木取火、拉弓狩猎、湖中叉鱼拾螺、制陶、农耕野炊等。此外,游人还可观看原始歌舞表演及自娱自乐。

6、恢复白莲洞古代水环境。

依山势营造三眼高差不同的水塘、瀑布、溪流穿插期间,波光粼粼,水声淙淙,以恢复远古人类生态的水环境。水上独木桥、藤桥、索桥纵横交错,水下鱼类嬉游。建成后的水环境,不仅将极大地美化白莲洞内部环境,同时亦使游客可从洞外泛独木舟畅游洞内。

7、修改洞内岩溶地质现象现场陈列。

白莲洞全长1870米,共有5个洞口,溶洞上下起伏,迂回曲折,可分六层,总面积达7500平方米。在洞内漫长的穴道中,可以看到丰富的岩溶地质现象和基岩上的海底生物化石。它是普及地质科普知识的好去处。但由于开发初期,资金有限,这一价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必须加以改造。

①重新布置洞内灯光设备设施,加强视听艺术效果,突出岩溶地质科普陈列。

②更换洞内有关反映古人类生产生活情景的雕塑,使之更加系统化、科普化。

③调整古人类文化遗址现场陈列,使之更直观、清晰地展示白莲洞史前文化序列,成为中国乃至国外同时代遗址地层对比研究的标尺。

鲤鱼嘴遗址              

(一)现状

鲤鱼嘴遗址位于柳州市大龙潭公园东北的龙潭山南名为鲤鱼嘴的山下岩厦处。遗址范围依山势分布

鱼嘴鲤遗址 

略呈 “v”字形,面积约200平方米,文化堆积由岩边向外逐渐倾斜。据原古脊椎动与古人类研究所黎兴国教授测定:人骨标本数据距今最早为11450年左右,通过发掘,鲤鱼嘴遗址的堆积物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为含螺壳灰褐色土状堆积,出土的器物有8件打制石器、5件磨制石器及少量的骨器、蚌器和陶片。下文化层为含螺壳黄褐色土状堆积,出土86件打制石器,一件磨刀斧石一件完整的穿孔“重石”、10件骨针、骨锥。在该层上部还发现4具较完整的人骨架,经鉴定分别为48岁、30岁左右的男性,40岁的女性及一具性别不明的6岁孩童。大龙潭鲤鱼嘴遗址两个叠压的文化层和大量人体骨骼标本的发现,是研究我国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重要资料,对探讨和研究华南地区文化的演化,人类的各族特征及其类型和起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遗址附近无其他建筑物。经发掘的遗址部份置身于保护棚内,保存基本完好。其它未发掘部份亦建有围墙保护。

(二)保护和开发

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鲤鱼嘴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以遗址为基点,南50米、东50米、西50米、北150米(含整个山体)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点,北至银仔山遂道道路红线150米,山体向外扩30米、东100米、西50米的建设控制地带。

目前,鲤鱼嘴古人类文化遗址在保护实施上比较简陋,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

建议:

1、在保护和利用“鲤鱼嘴”古人类文化遗址时,特别是在开发时应与大龙潭风景区协调。

2、通往雷塘庙的马路应改道,可在龙潭出水口处建桥,在遗址处建立陈列馆。

3、实施加固工程,排除雷山上的危石,保护游客的生命安全,促进柳州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保护和开发柳州古人类遗址,提升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独具特色的“柳江人”、“白莲洞”、“鲤鱼嘴”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柳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柳州在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应该看到,柳州在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当初开发建设时缺乏整个大柳州的总体设计,致使柳州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得许多来柳州的游客觉得柳州没有什么景点可看、没有什么地方好玩,影响了柳州的对外开放和整体形象,与柳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竭尽全力保护人文与自然遗产,挖掘城市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为人民群众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文氛围。因此,做好柳州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柳州今后建设特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建议:

1、认真做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的规划。

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是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地一市知名度的高低、对外开放吸引力的大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慢,在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人文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好与坏。因此,必须首先做好保护和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总体规划要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遵循突出重点和特色,近期、远期结合,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应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实施规划,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并尽可能及早地收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市政府应把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规划纳入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各级领导责任制当中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通过立法的办法保证规划的实施。我市的人文与自然遗产十分丰富,在全市先后有7处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期应把白莲洞、柳江人、鲤鱼嘴古人类遗址保护开发列为我市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抓住特色,把柳江人遗址、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三处联合开辟为柳州古人类文化遗址游览区。把它们并列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和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的终点柳江人遗址借鉴桂林乐满地模式,建设大型娱乐城,将史前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柳州新的旅游热线,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和外来游客到此游玩。提升柳州文化历史名城的广度、深度,丰富观赏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个科研基地,科普阵地和旅游胜地。

2、设立机构、强化职能。

由于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政策性、专业性强,而且涉及面广,需政府的统一协调以及城建、环保、文化、教育、林业、旅游等职能部门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应成立由城建、环保、文化、教育、林业、旅游等部门参加的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专门机构,着力研究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依据总体规划,明确权属,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科学合理安排实施。

3、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

在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资金上,必须坚持政府扶待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这项工作当成一种产业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走自我发展的路子。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投资谁受益。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鼓励部门、团体、个人投资。有条件还可以采取基金会、股份制等形式,逐步达到以业养业,形成规模产业。特别是在开发旅游业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投资引导,包括项目和政策,以避免建设破坏和项目重复。

4、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

人文与自然遗产是不能再生的,破坏了也就没有了。所以,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说得上利用。保护包括对遗产本身和周围环境的保护。对于人文遗产的保护,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从建国初期我国就颁布了许多有关保护的政策和法规,1982年、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近年又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在自然遗产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规也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加强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法律依据,应该很好的加以贯彻和落实 

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事情,必须加强宣传,以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使这项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柳州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监督上,要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作用,定期听取汇报和进行实地检查,督促、帮助政府有关部门解决好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使之成为一个科研基地、科普阵地和旅游胜地,让柳州的人文和自然遗产能在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旅游事业中充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