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五十多年时间,柳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区面积从1949年的3.4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650多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从1950年943万元(1952年不变价)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亿元;工业企业从1950年的12家发展到现在近千家,拥有钢铁、有色冶金、汽车、机械、电器制造、电子、仪器仪表、纺织、造纸、化工、烟草、制药、食品、建材、电力等数十个工业行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广西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主要工业城市之一。不仅在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整治环境、治理酸雨等环保事业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强势推动下,各行各业齐头并进,企业活力增强了,大桥增多了,街道开阔了,城市更美了,空气更清新、水质更清澈了!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前提下,为了克服不足,以利前进,我们还得清醒地站在“科学决策观”的高度审视一下存在的问题。

2005年9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一次发言中说到:“盲目的开发热潮,使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遭受严峻挑战。急功近利的旧城改造方式,使历史街区遭受灭顶之灾。片面的求变、求洋、求大的心态,使一些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欧陆风盛行,导致千城一面。”

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呢?这就必须发掘和科学地定位一个城市的独特的风貌与个性。

怎么来认识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呢?一般来说,它由两大要素构成。

1、山水风貌的不可重复性

山与水地质地貌的形成,是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漫长岁月逐渐形成的。它与地壳的运动,水的侵蚀切割,气候的变化,“沧海桑田”的沉积,甚至还有冰川、火山、地震等各种相当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变化的因素直接相关。由于成因千差万别,即使同是喀斯特地貌或同是丹霞地貌,虽总体风格类似,但个别单体细部仍是千差万别。

山水地貌的不可重复性,构成城市或区域的鲜明个性。

2、人文遗址的不可再生性

人文遗址是数千年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从人类先民直至明清民国,经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淘,而逐渐存留。逝者逝矣,不可复生。产生历史人文遗迹的时代已经逝去,它所折射出的生产、生活、习俗等风貌也已逝去,因而遗迹是存留已经逝去的时代信息的载体,已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形成遗迹的因素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遗迹的内容与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遗迹都有自身独特的不可再生的个性。这就使每个城市和区域,因拥有独特的人文遗迹,从而也构成了自身的独特个性。

由此可见,不可重复的山水与不可再生的历史人文遗迹是构成一个城市或区域独特个性的两大不可替代的要素。可以这样说山水与人文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的名片。

九曲柳江、江畔的鱼峰、马鞍、灯台等山;柳江人、白莲洞、柳侯祠、东门城楼等一批人文遗址,构成了柳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我们按照这样一个启迪,进行了百里柳江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城市发展的相关建议。

旧工业文明带来的局限

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柳州的繁荣,然而由于人们在工业化初期的认识局限,也难免留下了相当多的负面影响与“建设性破坏”。

1、历史街区几乎荡然无存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面貌、历史文明、历史遗迹审美的载体。正如山西平遥保留完好的城墙与古建筑;江苏周庄古老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及江南水乡的历史氛围;云南丽江古老的民族建筑,青溪翠岗、水车、石板路以及浓郁的生命力,鲜活的民族风情,使它们成为世界知名的“联合国人文遗产”。如果他们缺失了或破坏了历史街区,那么他们的历史文明就难于再现。

国家建设部与文物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审定,如果按百分数计分的话,历史街区的存在与保护状况占70%。如果历史街区消失或破败不堪,则有被取消历史名城称谓的危险。

我市的历史街区主要应存在于城中区和鱼峰区,然而现在已没有了成片的区域,只剩下单个或三两个连续的古建筑,或者一小段线状的历史街面。就是说已经失去了“片”,只剩下了“点”和“线”,譬如曙光路、立新路、中山东路及胡志明旧居周围街面等地,还残留着一些点、线“街区”。但由于因建设而拆迁的速度和面积空前的加快和加大,这些残存的点、线“历史街区”极有可能在五、六年内消失殆尽。

2、古码头消失破损严重

柳州作为“桂中商埠”的历史,主要是依水路集散货物,因此古码头及其附近的石板路,是古代“桂中商埠”历史面貌的物质载体。如果百里柳江上的古码头全部消失了,我们也就无从了解或研究历史上“桂中商埠”的形成、发展、繁荣与衰落了。

有的古渡、古码头还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如窑埠双塔下的古码头,是明清时期的古渡口,磨得光滑的饱受岁月苍桑的石级,一级一级从碧水排上蓝天,旁边一两株枝密冠大的古榕临风屹立,极美的一幅“榕阴古渡”风景图卷。可惜的是,她因修建钢筋水泥的防洪堤,被永远埋在了地下。人们再也不能拾级凭吊古风古韵了。

3、江岸的历史遗迹破损不堪

乘船顺流而下,过了河东大桥,忽见左岸峭壁凌空,拦江当胸一挫,江流作沉重的雷鸣,水势翻滚,折身往东闪去,一挫一折,风云变色。这就是有名的“龙壁回澜”。柳宗元《山水记》说: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并亲采料石,制砚送好友刘禹锡。自唐、宋至清不少著名文人写诗著文颂龙壁的挺拔峭丽与水势迂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今江水上涨,沙滩尽失,已无法采砚石。水静如镜,失去了“浪花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真是有一得必有一失。龙城旧八景之一,已失其貌。

右岸缓坡高是明代兵部尚书张的陵墓。杂草丛生,耕地杂陈其间,神道废弃、石马翁仲残破不堪。已全无历史的辉煌。

岸边台地上的古人类遗址,如响水新************遗址、兰家村新************遗址等掩没在乱草灌木之中。

4、古城墙依然埋在民房中

据文物部门的调查,明清时期的古城墙,从东门城楼起,沿曙光路河岸延伸至西门,除了部分因道路、大楼间断地毁坏外,大部分城墙还残存。由于晚清民国间大量民房依城墙而建,逐渐将其蚕食而掩盖。若将来民房拆迁,残断的古城墙就会露了出来。

现在经市政府的努力,保留了已经露出来的一段70多米长的古城墙,也因种种原因而长期得不到修复,杂草丛生,甚至有人种上玉米,不仅显得脏乱,而且暴雨季节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从东门维修时出土的瓷片来研究,这些城墙至少在宋代已经开筑和使用。但宋代还是土城。据史料记载,砖城自明洪武年间始建。

这些古城的保护与维修,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一次重大的形象工程,不可不重视。

5、沿岸旧城的文物点规模小、档次低

柳北半岛和柳南半山一带,是柳州建城以来,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文明最集中的地区。现存的柳侯祠、东门城楼、驾鹤小桃源是唐(至清)遗迹、明(至清)、汉(至宋)柳州历史鼎盛期的遗迹。是柳州沿岸的三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

然而现在(与历史状况相比)规模小,档次低。虽然市政府正在规划整修和扩大,但仍很局限。特别是在恢复历史面貌,营造历史氛围上仍有很大差距。

6、柳江沿岸古镇的历史面貌逐渐消失

一个中等或大型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其周边会有许多经济辅助型的卫星城或卫星镇。

作为古代“桂中商埠”的柳州,在其黄金水道上也有一批珠链式的小镇,如上游的凤山,下游的江口、导江、运江等。

我们曾在离柳州半小时车程的鹿寨县江口镇作了一次粗略的调查。在当地我们收购了一些铜钱,据粗略统计,有唐开元钱,宋政和、元、元丰等年间的钱以及明洪武、明万历年钱,康熙、乾隆铜钱数量最大,其次是晚清民国初的铜板银毫,还发现一枚越南“景兴通宝”(相当乾隆时期)。另外收集了一些瓷片,粗略分辨,其时代从康熙、乾隆至晚清、民国,而以晚清、民国为最多。

这些遗物,一般来说是船只来往和岸上居民使用的,被水推砂埋遗留到后世。我们从这里,大致可以推断其开埠的时间、发展期、兴盛期和衰落期。这些小镇,迅速扩展于清代康乾盛世,繁荣于晚清和民国初。甚至还有与亚洲近邻贸易的商人往来其间。而这些经贸活动,与柳州的发展、繁荣乃至形成“桂中商埠”是密切相关的。

其岸上街市的建筑,靠近水岸的老街还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青青的石板街,一级一级的古码头,虽已坑凹破败,然而还历历在目。越离水岸,现代建筑越多,老的建筑星罗其间,损坏严重。这是因为现代交通以陆路为主,水路的衰落使人们离水岸而居。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古镇的历史面貌已渐渐消亡。

7、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消失

作为历史遗迹,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非物质形态的,如民风、民俗、节庆,社戏、山歌等等。过去运江、江口一带,春天在河边举行的盛大“花炮节”。逢年过节开演数天的民间戏曲、夏季的赛龙舟,秋天的中秋山歌会等等,现在已几乎看不到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列入抢救范围的项目,如昆剧已申请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丽江的古老文化、文字、音乐也正在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些民族民居、风情、民俗的保护,采用“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已在少数民族一些典型的较完整的村寨建立“生态博物馆”,以保护濒临消亡的民族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然山水风貌的状况如何呢?

8、水体污染严重

在市区一带,水体在视觉上还保持透彻青碧,但微风过处,还能嗅到浓浓的腥味。若在河中游泳,近岸处可见苔藓飘浮,生活残渣时沉时浮,游完上岸一看,泳衣泳裤上沉下一层泥沙。保护水体,虽作了大量工作,但仍不可轻心。

船过古亭大桥,渐入洛埠境内,河流污染严重程度加大。特别是在柳江造纸厂以下水域,十几公里流程中,水质紫黑,隐隐一股臭味。据船工讲,只要上方的厂排放一次废水,十几公里一星期左右黑水和臭气不散。

同时,沿江的小溪、小河叉里,全被水葫芦遮掩,几乎看不到水面。这些水葫芦顺流飘入大江,又顺流汇聚到河弯处停留,使得一些水流缓慢的河弯也铺天盖地的青一色水葫芦。令人产生似乎整条柳江是否会被水葫芦遮盖吞食的感觉。

在江口镇,柳江的支流洛清江,也是紫黑色的污水,据街民说,上游有几个厂,污水一排,整条河几乎难见清水。

只略见一二,就可见水体污染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9、两道长堤的视觉审美疲惫

防洪堤的建设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认识的滞后,建完后让人觉得它单调、光秃、枯燥。有的地方把一些美丽奇秀的岸石填埋了;有的地方使一些美丽的河湾消失了;有的地方使潺潺小溪的入口变成了一个涵洞;有的地方使四季长绿的修竹和树木再也无法回复。更有甚者,把明清古码头也埋在底下。这样一来,就只有光秃秃的单调干涩的两条长堤,看久了,让人视觉疲倦。难怪有人把这两道坡夹一河静水的状况戏称为“大水渠”。大水渠在主体工程的功能上也许是成功的,但是在审美、休闲、人性化、个性化上,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

正如有一段时间北岸滨江路上建起了一批等高等体量的矩形或方形建筑群,一字儿排列在北岸江滨,使人感到它是一堵墙,一堵平淡无奇、干燥乏味的墙。幸好以后引起有关的重视,对新的建筑加高或加大体量,破坏原来的单一结构,使之初有了些起伏跌宕,凸出凹进,这在几何线上的一些变化,马上就使单调的屋墙显现了生机与活泼。可见,观念的超前与观念的滞后,对城市建设有多么的重要。

10、有的建筑遮挡了山、水,使城市天际线呈现一片屋脊。

在街面上看,老城区的高层建筑偶有遮山挡河的,如鱼峰路一圆柱型高层建筑遮挡了鱼峰山的风貌,水南路上不少建筑遮挡了水面。让人到了岸边不见水等等。

若是在水上行船,则更为严重。很多风景山景美好,极有发展的地段,抬头只见杂乱的一片房屋,将原有山水相映的天际线变成了一片参差不齐的瓦脊。

“显山露水”已成为新的城市建设的时尚, 我们即使不能马上办到,但在观念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在城市发展的主轴方向上,不够重视九曲柳江的沿岸,而有逐渐脱离江岸的趋势。

九曲柳江及岸边的青山,是柳州城市美的精华。能否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傲视于中国南北大多数城市的优势,应该是我们今后城市个性展示与建设成败的关键。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大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先民选择背山靠水而居住。河岸台地遗址,洞穴遗址、贝丘遗址,是古代先民遗存的三种形态,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河的二级三级支流上。因此可以说,大河孕育了人类的初始形态。

世界最早的几大文明基本上是大河文明或滨海文明。

埃及文明——尼罗河文明

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印度文明——恒河文明

      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文明

      希腊文明——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

      罗马文明——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

从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历程剖析,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体。及至中古乃至到近代,秦开运河灵渠运兵运粮统一岭南,隋唐及至明清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为南北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大河是城市兴起的原创地域

城市的形成与兴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最初的城市的形成和出现,几乎都是在大河交汇处或转折处,是地缘经济、政治长期“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水运较之于马及马车是古代载量最大、费用最低的唯一运输工具,码头便成了物资聚散的初级市场;河流也是军事防守的天然屏障,是兵家进退必考虑的重要要素,因而逐渐形成初期的城堡。

哪怕是具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运输手段的今天,大城市的格局,还仍然以滨水、滨海为多见,黄河、长江、珠江乃至其他大河流域仍是大城市密集之地,如哈尔滨、大连、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皆是围绕江、海发展,以江海作为城市的命脉与城市的形象。

对山水亲近和崇奉的心理定势与审美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定都、造城都必须探测山位水向以及衍生的气势、神韵。

中国园艺以山水为灵魂来构思设计与建造,不管是北京颐和园,还是苏州拙政园等古典名苑,都是山灵水秀的典范。就是近现代公园、绿地的设计与营造,也都以山水为核心。

山水诗歌、山水游记、山水散文等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重要支柱。有多少人的心灵呼应:门前清冽的河流,弯弯曲曲的小桥,垂柳依依,碧水蓝天。这是浓郁的诗一般情感的抒发,这就是对山水文化的心理共鸣。

正是这种山水情结与功利需要,城市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因码头而建的初始期——水陆交通、冲积平原或开阔平地,是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法则,沿大河和滨海水网展开,是古代城市发展的自然趋势。

从中心区向四周辐射式扩展的发展期——由于公路、铁路网的逐渐成型和完善,近现代城市大都从历史形成的中心区开始,从近郊往外延伸发展。大多先沿公路干线辐射状延伸,然后逐渐铺满几条辐射状干线之间的空间,最终衍化为城市的辐射式(圆心似)发展。此时的城市发展,个性逐渐消失。

重视个性、重视生态、崇尚山川,滨水扩展的成熟期——后工业社会,人们认识到了生态是人类及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回归自然,尊爱自然成了发达社会的文明标志和时尚。因此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成为新的都市发展的理念。不管是城市发展中心轴的走向、天际的轮廓、空间的结构,无不以自然天成的山水为核心。滨水而居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理想。

让我们试举一两个中外的实例,看看一些著名城市在其发展的阶段性上是如何对待山水自然生态的。

在韩国首都首尔(汉城)有一条与北京菖蒲河有着类似经历的市内河流——清溪川。它也曾经伴随城市建设被掩埋于地下,成为了一条“盖板河”。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文精神的彰显又重见天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进入位于汉江北岸市中心的清溪广场,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河水清澈如她的名字清溪川,在秋日夕照中,闪现着海洋的蓝色,与金黄的银杏树叶遥相辉映。紧临河岸是步行道和人工景致,成为当地市民和外国观光客休闲、参观的场所。改造、美化清溪川的工程历时三年,清溪川已经成为首尔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清溪川,从首尔市的仁王山和百岳山南边山脚发源,向东经过东大门在中浪川汇集后流入汉江,全长8.14公里。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清溪川最重要的功能是泄洪并汇集都城内的生活废水流放到汉江。在首尔市政厅展览馆陈列的历史图片上可以看到,清溪川曾是城市平民聚居的地方,沿岸建有很多低矮民房,除了排放生活污水外,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还将生活垃圾倾倒于河中。那时候的清溪川颇有点“龙须沟”的意思。为了改变清溪川的卫生状况,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到1978年经过数次工程,在河道内埋设了下水管道,清溪川被盖入地下,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同时,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上世纪70年代末,首尔市在“盖板”的河道上又建成了高架路。6公里长4车道宽的清溪高架桥一度成为韩国现代化的象征。

经过1988年奥运会和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韩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首尔市政府和市民树立了建设更加开放、美好城市的雄心。作为临海城市,同时又有著名的汉江横贯全城,首尔可不是一个缺少水景的城市。但首尔市政府仍果断决定从2002年7月起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从规划、动员到拆除高架桥、挖掘原有河道,再到重新建设自然和人文景观,经过3年多的努力,2005年9月清溪川复原工程完工。

但是,在规划方案出台的时候也有过不少反对的声音:拆掉高架路会加剧交通拥堵,拆迁道路两边的店铺、工厂会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但这毕竟是一件为大多数人欢迎的事情。

韩国人认为,首尔能不能立足于新世纪,在于它能不能从一个工业城市转变为灵敏感受历史和文化的生态城市。改造清溪川除了展现首尔新的城市文化风貌,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外,首尔市的决策者还希望这里成为吸引外国投资者的中心。

这使我们联想起位于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公园。作为北京历史上皇城内的重要组成水系——菖蒲河也是在被封盖了40余年之后于2002年重露容颜的。将城市内的河流埋入地下是发展与建设的需要,而将它复原并建成人们文化休闲的场所,也是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所不同的是,经济发展已不是唯一的目标。今天,人们需要更加贴近自然,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返回历史。

中外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我们柳州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柳州城市发展方向的探讨

拟将建成“特大城市”的柳州,在进一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发展主流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城市功能的定位上,应该是多元的。

如果说十万人左右的城市,其社会功能可以是单一的话(如矿山城、机械城、电力城),那么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其社会功能就应是多元的。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等第三产业提到一个重要的日程来加以规划、提高、完善。在城市的整体结构布局上,加重山水、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建设,使柳州成为经济繁荣、山川秀雅美丽而宏伟的工业、山水、历史文化名城。

2、加大环境整治与保护的力度。

环境是什么?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情况。我们周围的情况如何,总的说来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自然界环境,即气候、岩石、矿物、土壤、水、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其二是社会环境。前者是人与物的关系,后者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好比人一只手挽着自然界,另一只手挽着社会。人一呱呱落地,首先是靠人接生,就与人发生了关系;随着一声哭叫,开始呼吸空气,与自然界发生了关系,随着人的成长,这种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人类的演化和社会的演变,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需求与影响在深化,对其适应能力在增强;人与人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复杂。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深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已大大改善。然而我们的自然环境,虽经过了极大的努力,但差距还是较大。就全国而言,上月13日中石油集团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产生爆炸,其后引致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就是一典型事例,引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对柳州的环境状况,因为我们这次是关于“百里柳江”的调研,故着重关注的是山水的自然风貌。首先是柳江沿岸的污染大户,要经常检查,加大执法的力度,有的不能禁绝污染的,要规划搬迁。对柳江沿岸(含一定纵深)的山体,要严禁开采石料,尽量保持自然风貌。使柳州山青青,水碧碧。在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贯彻“显山露水”的基本原则,让“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的美景充分显现出来。使柳州成为“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最宜居最动人的最有独特个性魅力的城市。

3、建议新的城市发展主轴,不再重复过去从旧的城市中心区向外圆弧似的发展模式,改为全新的以柳江为主轴线的沿江发展模式。

最近,市政府在媒体上公布了关于百里柳江规划的几个方案。有的方案将百里柳江分为“原生柳江”、“人居柳江”、“人文柳江”、“时尚柳江”、“风情柳江”,“科技柳江”六个区段;有的方案把百里柳江赋以不同的景观节奏,构成“序曲”、“高潮”、“过渡”、“尾声”山水交响乐的四大乐章。这些思考,过于艺术夸张与虚拟,不够切中柳州城市发展的命脉。其中一个方案,把城中半岛与三门江半岛作为“双壶”,通过再造城市新壶的方法疏解旧壶(老城区)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并由此创造城市精彩的水岸生活,构架城市生态的发展之路。观点比较准确鲜明,很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我国的珠江、长江三角洲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上海、珠海、广州、武汉等都是围绕江、海作为城市的命脉,江、海两岸的城市风光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对一个人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一个城市来说,水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人因水而灵秀,城市因水而鲜活。

滨水两岸的风光带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柳州新的城市发展主轴应是沿九曲柳江的走向为主轴,作为城市的扩展方向。以滨水地段为重点营造宜居、生态、人文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而和谐的融合。追求:人——城市——自然的和谐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营造中国乃至世界独具风采的滨水城市、新型水都。世界的水都——意大利威尼斯,是若干世纪以前形成的历史名城。九曲柳江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座座秀丽山峰,使柳州成为世界城市中罕有的天然“壶城”、“天然大盆景”。特别是下游水坝筑堤蓄水之后,柳江非湖非河似湖似河,水阔、波碧,倒映山川星云,一舟划过,仿佛碧毯上绣出白色涟漪。

沿柳江九曲走向为轴(或为骨)以历史、民族文化为肉,以工商经济发展为血液营造新的独具个性的山水城市。从而增加城市人文气息,提升城市形象,升华城市品质,创造滨水的、生态的山水人文城,以其独有的个性傲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4、加大人文遗迹的保护与建设

对于历史街区,虽然拆毁严重,但仍然有望抢救与修复。成片的历史街区虽然已荡然无存,但仍残存“点”、“线”的孤遗建筑。过去对城市中心的过度开发,是造成历史街区点、线、面被拆毁的主要原因。现在柳州重心东移,将行政、商务、科教文卫等迁至河东,疏解旧城,在旧城做“减法”,减轻旧城的人口密度、交通拥堵的程度。乘这个历史机遇,恢复和强化旧城的历史文化功能。把孤遗的“点”逐渐连成“线”,把靠近的“线”逐渐连成片。而目前尚还可救的是曙光路、立新路一带。首先,要严禁再拆旧建新,将残存的旧骑楼保留下来,在这些单个旧建筑中再仿建部分,使之连成线。争取使东门城楼、古城墙(从东楼逐渐西行保留至西门)和清代民国骑楼联结组成的历史街区重新展现出来。其古朴的、苍劲的、历史的、沧桑的、甚而有些残破的岁月美,与对岸现代化的、风光旖旎的、充满时尚气息的开放式园林形成一个巨大的时代与文明反差,这将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幅古趣与时尚相得益彰的沿江长画卷啊!现代人们的旅游心理冲动,主要在于奇趣、体验与休闲。因此都市文明越时尚,人们对反差极大的原始古朴文明或荒蛮野趣就有了寻古探幽的旅游冲动。这段柳江南北两岸文明与景观的巨大反差,必然成为人们旅游的热土。

同时,文惠桥两端的历史文明的三颗明珠——柳侯祠、东门楼、小桃园,要上规模上档次。虽然现在规划和建设上已在扩建柳侯祠和小桃园,但在其历史环境上存在着极大的认识误差。因而极有可能将这些历史遗迹建成现代园林。

古迹是古代物质文化保存到现在的遗迹,它的背景是当时历史文明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环境与古迹一样是讲述这些历史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载体,古迹依赖于背景和环境而存在,它的保留和生存如同树木森林的地理土壤一样,失去了地理土壤,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就失去了生机,就变成了枯树枯林。有背景和环境的烘托,古迹才有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历史文明的载体,才能受到历史的尊重,社会的爱戴,国家的保护。如果失去背景和环境的古迹,是不能反映或不能全面反映历史文明和历史面貌的古物,是僵化的古物。其自身价值必然降低很多。据此,古迹与背景环境的关系,应该是点与面、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部、树木与土壤的关系。如果损毁了古迹的背景环境,不仅古迹的价值大大降低,它的延续时空也将大大缩短,甚至有损坏和毁灭的可能。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切不可对历史遗留的背景环境任意改变和改造,因小失大,造成永久憾事!

不同类型的古迹,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万里长城的豪迈气势蜿蜒于高山峻岭之上,它反映着当时战事争夺、抵御外侮、巩固政权、安定国家的防御设施。皇家建筑富丽堂皇,耸峙于繁华的国都城池之中,它昭示着历史上国家最高统治集团的气势和威严,昭示着皇家的富贵和权力机构的更替变迁。各种大小不同的宗教寺庙,它的产生和存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族信仰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各自都有着互不相同的背景和环境。依上述理念,我们认为:背景环境应该随着历史古迹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古迹的延续而延续,它的历史性、原真性、全视性、整体性、和古迹一样都应该受到珍重和保护。

柳侯祠的清代建筑与园林、小桃园的汉宋风韵与园林特色、东门楼的明代建筑与历史环境,这些都是扩建和修缮这三个历史遗迹应高度重视的。切不可把现代园林、现代桥亭路的风格随手(或屈从于某些部门的压力)强加进去。否则就将把这些重要古迹搞得古不古、今不今,令后人遗憾。

5、拯救历史村镇

如今,世界各国的历史村镇及当地建筑传统正在被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所吞没。这一严峻形势早已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濒危世界遗产报告中反复强调。在2001年4月18日,“拯救我们的历史村镇”被再一次重申,旨在敦促国际社会各方力量携手遏制新兴建筑潮流对历史村镇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许多历史村镇居民数量在逐年递减,人口老龄化。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措施协调,地处偏远地带的古村落极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自然废弃消失。同时,各国对历史村镇及其地方传统的文献记载远未完善,这意味着这类遗产一旦失落将无处追寻。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鼓励各国政府和人们对此给予一定的关注,探求有效的方式保证历史村镇物质本体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延续,同时运用音像和文字等多种手段全面记录历史村镇的各方面特征风貌,这对人文艺术科学的研究发展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鹿寨江口镇的沿江旧街区、石板路、老码头、少许古树均还存在。可以将其开发为古镇旅游,如南宁的杨美古镇、贺州的黄尧古镇、贵阳的青岩古镇,其文物价值与旅游价值均很高。

对于它的保护与利用,首先是保护第一。从现在起沿江旧建筑街区内不在插花修建现代建筑,修缮旧有残破房屋与石板街,使之不塌不漏。清理因水土流动而沉积掩盖了一半的老码头,并种上几株大榕树,逐渐使古镇恢复历史面貌。在此基础上开展水路通和陆路通的古镇旅游。

启动“百里柳江”古镇调查,将历史的和现存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文遗存,运用音像、文字或其它的多种形式记录下来,以供研究和施政参考。

将柳江两岸的古码头作一调查,择其有历史价值的、现还保存基本完好的予以保存,以记录古代“柳州商埠”的历史。

6、柳江两岸防洪堤,必须以新的思路构思,不可再走“大水渠”两岸坡的老路。

为保护沿江风光的自然风貌,今后,再建的防洪堤,其位置应离江岸50米至100米。而堤的形势,应根据每段河岸的自然特点进行构思,梯级递升的、回弯曲栏的、草坡竹林的、现代园林小品的等等,既达到有一定高程封闭防洪的功用,又是与原生态自然江岸有机和谐、独具风韵、美不胜收的景观。成为城市发展“以柳江为主轴”的整体构建中,亲水性的人性化的细节和妙笔。

在新的柳江两岸的规划与建设中,要避免过去等高、等体量、同形态、一字排开的建筑群形式。要研究中华建筑与西洋建筑的融合与互补,建造各具特色的与江岸自然景观和谐的建筑,成为个性独特的山水都市的“螺丝钉”。

2005年10月12日,亚太地区城市市长峰会,其会议的主题词就是:人——城市——自然。会议东道主重庆,是国内主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提出“主城区无一根烟囱”的口号。这对以工业立市的柳州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我们应该大声疾呼:山水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人文遗迹是城市文明永恒的灵魂。譬如中国旅游的标识是唐代青铜雕“马踏飞雁”,不少城市的城标是古建筑或古文物,如柳州的近邻省会贵阳,其城标就是明代建筑“甲秀楼”。我们柳州,也应该以山水、人文为中心,走出一条生态化之路、人性化之路;要依托自然山水、人文历史来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都市;要靠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山水、人文遗迹来弘扬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