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来喜静不喜动的我,虽说在蟠龙山附近居住了二十多年,可从未有过登此山夜游的激情,要不是一位外地新来的同事硬要我做向导,也许我就不会有这次蟠龙双塔谛听夏夜的风声经历。为了做好向导,也为了掩饰自己对蟠龙双塔知之甚少的浅薄,我从上山的那一刻起便滔滔不绝起来,蟠龙山位于柳州市中心柳江东岸,其山横列三峰,临江耸立,形如蟠龙,由此得名。蟠龙山主峰海拔 197 ,山势险要、俊秀、幽趣。主峰上的东塔为文光塔,清代原有古塔。西塔为蟠龙塔,1993年新建,与文光塔相映成蟠龙双塔景观……
       同事没等我讲完便开始插话了,“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论蟠龙山,说它在柳州是一个异数:首先它自古就是一个风景名胜,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曾多次登游此山,大加赞赏并留下详细的记载。双塔是柳江河边的标志性景观,所以分配来柳州后就特别想来这里看看。”
       喔,看来这位同事对蟠龙双塔知道比我还多,很惭愧。
       我们顺着蜿蜒而上的石阶,走在清风荡漾的山上,那流水般的静谧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夏夜的喧闹和热烘。向着登高的榕树,向着花草默默而缤纷的气息,向着一点点聚拢过来的月光,我仿佛如一座古塔,在风雨中接过释伽的长卷,在夜幕下远走着修行的身影。在静寂的夏夜,清修的风吹在我的头顶拂拭着一身尘埃,洗涤着心灵的傲慢。

  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蟠龙双塔稳坐在这座小山的颠峰之上,上有星辰下有灯火,它的荣耀让所有的夜色羡慕,作为一个景点的守望者,它的思绪一定像雪一样飞扬。屹立在历史的肩头,静静的阅读,一座城市的沧桑与巨变。想当年,山顶的文化名胜古迹王氏山房是历史上第一个推崇并宣称柳州山川甲天下的明代进士王启元的读书笔耕处,没料到他百年之后有人在他的笔耕处比邻建有风水塔一座,谓之“东塔”。在那地理堪舆大行其道的年月,它是作为一种玄机深藏的“宝塔”形象而存在的,不过因其占得四时的山水风光,很是壮观。可惜上个世纪30年代,就为一个军事防卫的目的而拆除了。后来在原塔基上重建一塔,取名“文光塔”。我们柳州人想得周全,蟠龙山踞崇临渊,气势庞然,仅此一塔,不足以牵山引水而汇灵聚秀,也易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收束和单调,于是同时又在临江枝峰上新建一塔,谓之“蟠龙塔”,虽然也为六角六面的七层重檐形制,但是塔身耸得更高,并与文光塔站成犄角对峙之势。就这样,蟠龙双塔犹似嵌入山光水色中的“双璧”,十分耀目地进入了人们的观赏视野。我想恐怕也正是因为民间人士修建的原因,蟠龙山形成了上古、民俗和宗教文化共处的局面,香火自然鼎盛。

  白日里,它们薄天擎云,抚霞挽虹,为形若游龙的山势平添几分神采与灵动;入夜时,从柳江大桥朝东远望,双塔彩灯闪烁、交相辉映;江中塔影倒立, 熠熠生辉,与文惠大桥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夜景美图,双塔又好似大地伸出的两指,高高耸起,百年来不知疲倦地沉思着,掐算着。百里柳江与双塔遥相呼应,新旧辉映,一起见证柳州历史的变迁。

  站在山顶,我思索着,一片夜色,一座小山,两座双塔,一生期待,这是你所有的财富。在风中老去的万物万景,这一生他们失去了什么。在风中班驳了的你啊,这一生获得了什么?

  一座古塔流动着对一方水土永远不老的眷恋,蟠龙双塔,正以古典的形式释放着现代人文的意蕴,它已深深融入到柳州的山光水色之中,正悄悄地张扬着一种人文自然的独特气韵,有了这样的气韵流贯,谁还会怀疑这方地域的人文历史底蕴失之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