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儿子回到家,一言不发。我知道肯定是没考好,要不神色不会这么不对劲。 

  果然开学考试物理考砸了,86分。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有一道大题审错题了。 

  每次考不好的原因,我一问他,他几乎都是这个解释。 

  “儿子啊,你觉得这样能根本解决问题吗?真正的问题根源是什么你知道吗?”我觉得此事再也不能不了了之了。 

  我仔细看了他的试卷,选择题错了两道题,他说这是高一的内容,没有时间去复习。 

  “其实这跟复不复习有关系吗?你看看这一内容的知识点,难吗?不难,刚才你把书再次翻看这一内容时,原来是被你曾经认为不重要的考点,轻描淡写掠过了。说明你没有掌握好知识点,还存在很多盲点,如果你现在不去消除这一盲点,把书好好看透,相应的知识点梳理好,相应的题型归纳好,一旦考试再次涉及你还会丢分。” 

  “物理实验探究题这道大题你丢分,除了审题有误之外,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你想过了吗?平时我看你做物理题也不少,但这种物理实验探究题你却做得很少,经常不屑于做,你这种眼高手低的性格要不得,要扎扎实实把各种题型弄清楚、弄明白才行。” 

  第一次和儿子这么正儿八经地分析了试卷的得失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我和不少家长一样有这样的通病:当孩子成绩落后了,就很着急,就想通过大量地刷题去补救。 

  其实盲目做题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孩子在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基础上,看看自己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怎样,失分的现状怎样,然后全面分析一下造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如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对相关的题型没有归纳全面以及相关的解题方法没有归纳全?或者是一些题型理解起来有困难,等等因素去做题才会有的放矢。否则还会陷入这样的怪圈:觉得自己题也做了,书看了,作业也做了,老师的话听了,可是就是不进步。 

  正如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之所以优秀的秘诀不是靠题海战术,他们说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他们通常做题有这样的一套绝活:做一道题花5分钟,然后会拿出10-15分钟来做归纳总结,来写解题笔记。 

  解题笔记就是归纳总结,其实就是解题联想,就是总结“条件反射”。这样不断地总结能提高对关键词汇的敏感度,能够通过关键词汇,迅速建立起条件反射,找到解题突破口,这就是所谓的解题联想。这是那些学习高手的必修课。 

  学霸们给我们的解题总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之门:要想取得进步,底线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切入点,每个人与别人不一样。所以不能盲目做题目,应在做题前整体上分析一下哪些题目是你最需要掌握和完成的?在考试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你要弄懂考试内容,不同题型,以及你在应对不同题型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哪些问题是常遇到的问题,怎样改进和完善最有效?等等这些都需要你来思考。 

  但是现实中,不少孩子自己哪些问题不懂也不清楚,自己的事情,连自己都不清楚,怎么会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