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夏日午后。 

  在一个叫窑埠的地方,那里早在柳宗元来到柳州时已为通津要塞之地,此时的她依旧风华正茂、光彩照人,宛如皇宫里那位风华绝代的佳丽,川流不息的船只只对她宠幸,熙熙攘攘的人群只为她而驻足。 

  当然,为她而停留的还有,明代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徐霞客 。 

  那日,徐霞客来到柳州到达窑埠码头,一路困顿劳碌、炎热难耐。悠悠柳江水让他心头一阵欢喜,踱步岸边,起袖子,一捧清清柳江水拂面而过,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转头拾起行囊欲起身上船,一块质地坚硬细润,的秀石映入眼帘徐霞客爱不释手,将之揽入囊中。他越看越发喜欢,喃喃自语:柳州奇石果真乃石中尤物啊。这,莫不是当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所发现,并称之秀石可砚的奇石?要不,柳公定不会将此石赠与好友刘禹锡的?他一路寻思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寻思着,因为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的西南游历了。最后生命的光阴里,他天天在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据悉,临死前,他的手里还紧紧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想必其中必有一块是窑埠码头所得的柳砚石 

  这就是掬一捧柳江水,赏一枚柳砚石就流淌着动人历史故事的古韵窑埠。 

  窑埠还有她鲜为人知的神韵。1942年春由中共特别支部在这里创办柳州市窑埠街小学,她座落于柳江河畔、蟠龙山下,迄今已有七十年历史。当时郑黎亚、方兮、杨野明、吕壁如、黄凛、沈丹凤等地下党员在该校任教。他们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传播革命火种,使这所小学成为共产党的一个宣传教育阵地。窑埠街小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了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名的人物,如:伍世文,曾任台湾“国防部长”;张翼翼,五十年代留学德国,后回国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伍百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创建人之一,高级园艺专家;钟尔琳,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群策,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讲师团团长,广东哲学会会长,教授。一个个闪烁着革命光辉的故事在古镇里影响并传承。2013年,作为鱼峰区政协委员的我参与并执笔撰写了《关于加强窑埠街小学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在我市、我区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区委、区政府不久便拨款对窑埠街小学革命遗址进行维修、保护、开发建立窑埠小学校史纪念馆。追思前人,缅怀先烈, 这种赤诚的精神感召下,我相信有更多的柳州人、鱼峰人在本土历史的文脉中坚守并发展,发展并超越,在岁月的长河中寻求鱼峰文化、古镇文化更辽远的出海。 

  如今,走在窑埠古镇街道上,低矮、破旧的房屋不见了;阴暗、潮湿的小巷不见了;凌乱、衰败的船只不见了,远离城市喧嚣的窑埠古镇仿佛走进了一座生机勃勃的自然园林,柳江的水韵和人文景观,尤如一条开阔的长廊为她平添了无限的魅力。清澈的江掬可以饮,照可以为镜,底鱼石,历历可数,白鹭水鸟,四处可见,色,如梦如幻。泛舟上,流翠溅玉,鱼跃鸟飞,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草木、水、阳光、空气和飞瀑构成一道道清新自然的风景, 

   漫步环林间小道,静幽中听鸟语呢喃,你可以开始与古镇的叙事。山光水韵间,慢慢咀嚼那些渐行渐远的陈旧时光。站在桥上凭栏仰望,烽烟俱净,斑驳的日影从枝叶间落下,风声,鸟鸣,一朵云彩悠悠飞过。俯首桥下,江水缓缓流淌,亚洲最大的人工瀑布欢快飞流,好像在诉说古镇岁月的静好现世的安稳。在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上,她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她芬芳了流年,美丽了相遇。 

  窑埠古镇的时光是悠闲的,店铺里的人随意地做着生意,悠然地喝着茶,有的卖水果,有的卖小吃,全国文明的柳州螺蛳粉在这里随处可见,也有的什么也不卖,开着门只是看电视。窑埠就是这样一座不动声色的古镇,轻轻地把历史的头颅,按在明砖清瓦的屋檐下,如捻佛珠般细数飘落的雨滴,直至水滴石穿。 

  韵悠悠的古镇上漫步,享受宁静、祥和、超然的意境,忽然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诗句“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如果,你想看人生旅途上不一样的风景。窑埠古镇在等你,她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优雅而散淡,不惹尘埃,她会带给不期而遇的惊喜,充满诗意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