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语文”运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语文教学活动的三原则:生活世界的原则、体验性原则、文化还原法原则。其中文化还原法作为“现象学语文”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是将“现象学”括起来之文化传统进行重组,还原为一种与个体结构机制相关联的文化传统,这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内部结构的重组的方式不是一种传统的“传递式”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在这个方法论基础上“现象学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具体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生态体验法、多元促读法、个性激活法、联想触发法、媒体触发法等。
1.情境设置法
情境设置法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或活动的设计,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域”,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体验,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登泰山记》的教学案例研究中我们设置了学生广告公司的情境:“各学习小组建立‘泰山广告设计工作室’,根据文本、网络资源等为泰山旅游业设计一句响亮的宣传广告,可以采取对联、诗歌、歌曲等多种形式,在课前进行展示。” 将学生的知、情、意、行融成一体。
2.生态体验法
“生态体验”一词,最早见于刘惊铎教授著的《道德体验论》一书,生态体验模式是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德育过程和教育过程,通过营造体验场、亲验活动、生态位优化、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理论提升等环节,凸显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全人格、体验幸福和人生成长乐趣。我们将其援引为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体验生活,进行生态体验教育,所谓“生态体验教育”是把“教育者”称为“导引者”,把“受教育者”称为“体验者”,导引者本人亦是体验者。它把知识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从感悟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法”就是深入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引发人的生命感动。我将学生喜爱的偶像周杰伦作为课程资源组织了《流行与传统——周杰伦及其“中国风”音乐》的综合性学习,这即是使用生态体验法,让学生深入社会、文化进行体验的重组,体验包括周杰伦的成长历程、文化意义、流行元素、传统意象与歌词的比较等,最终生成有意义的反思性表达。
3.多元促读法
“现象学语文”重视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好诵读的作用,“现象学语文”提出使用多元促读法发动学生开动多种智力因素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言语的学习需要语感,语感又离不开智力活动”。阅读教学以语感训练为核心,而语感训练并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感受言语的教程,而与多种智力活动密切结合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的有效结合,在语感体验中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以智力活动推动语感体验活动。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言语、空间、听觉等智能因素,设计以画促读、以辩促读、以演促读、以写促读、以听促读等方法,充分渲染教学情境。《雨霖铃——基于博客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中,我用博客链接了邓丽君、包美圣两人演唱的《雨霖铃》,通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到这种演绎和《雨霖铃》情感的强烈差异性,由这种差异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思考。选取另一个演唱(有一定的古典意蕴,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原词的情感和意境)和诵读录音(较能反映原词的情感层次的变化),学生根据博客中的《〈雨霖铃〉学案》和《〈雨霖铃〉诵读指导》一边听录音一边进行鉴赏。从审美感知出发,触发审美理解,通过这种多元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建构诗词欣赏的场域。
4.个性激活法
个性激活法是指根据学生个体化的特点,整合这种个性资源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方法。个性激活法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具有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独立个性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具有体验性的、鲜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激活教与学,我们“个性化作业”的研究就是个性激活法的具体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习惯和过程,有利于我们充分调动学生这个鲜活的主体的个性资源。例如我们尝试在每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布置一次个性化的语文作业,比如喜欢阅读武侠小说的学生,我们就布置他写一篇小说的简评,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学生,我们就布置他,将他喜欢的一首流行歌曲与任意一首现代诗歌进行比较;喜欢演讲的学生,我们就布置他录制自己的一段演讲录像;诸如此种等等,这项作业深受学生的喜爱,语文作业变成了主动的兴趣爱好,也为部分同学发挥个性才能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5.联想触发法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纵横驰骋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教学时,教师运用课文中的精妙之处叩击学生的心扉,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当学生的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教师便推波助澜,用真挚的话语引起学生的翩翩联想,从而感知内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
与文本对话,激活和创新,优化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富于个性、触发学生想象力的作业。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中通过课程的优化设计,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孔子、荀子、庄子、鲁迅、聂绀弩’这些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思想,假如这些人物相遇会发生什么呢?思想的交锋和冲突,时代的差异和不同,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呢?请以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物中的1—3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选,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设计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和优化整合,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脱节的,事实上阅读文本本身是丰富的写作的资源库,作文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个资源库的整合和利用。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联想丰富,并且对于固定的思维模式有一种厌弃和否定,因此我们“八股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这个写作作业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从对外部现实社会的认识向学生 “主体间性”的体验转移,这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社会的脱离,事实上贴近学生的体验则是为了更好地介入现实社会。这次写作不少的学生展开联想编写故事,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大多能够通过这些人物的现实遭遇或困境讽刺现实社会不良现象,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有的编小说,有的写采访,形式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有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比如有学生就模仿《庄周买水》进行故事新编,出现了不少佳作。
6.媒体触发法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现象学语文”主张整合信息技术媒体资源来形成语文课程。媒体触发法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是更深层次的形成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语文学习模式。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一种物态工具,而且还是当代文化中最具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它能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的联合刺激,有着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其学习兴趣。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认知、情景和刺激工具,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情景设置,使教学充满情趣、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传统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探索了博客教学法、博客写作法等,博客立足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交流”和“分享”变得十分轻松,可以即时编辑即时发布、迅速传播,阅读者可以随时评点进行交流。相对于论坛而言,论坛是公共的,而博客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甚至达成多学科交叉的大课程整合。《雨霖铃——基于博客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就是博客教学法的代表,设立《雨霖铃》的教师博客平台,有文本研读资源链接、音乐诵读资源链接,建立学生评价互动的平台。而《走近低碳》则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形成多学科交融的案例研究,将科学前沿低碳理念运用网络媒体形成人文学科、科学素养、语文意识等大课程整合的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只考虑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关注怎样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教教材”,而忽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的习题化、训练化倾向严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所谓的解题能力的培养,习题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学生的生活世界被殖民化了,课堂成为了科层化的工厂,忘却了作为根本的生活世界,学生的学习同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分裂。语文是生活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生活世界”对我们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蕴藏无限丰富的大教材,是一个永不枯竭的课程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体验,对同一个问题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深层交流。在这里,文本是对话、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是理解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生活世界是对话和生成的源流。
作者介绍:
梅培军,广西柳州市一中语文教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柳州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成员,第三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第六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提名,柳州市教坛新秀,柳州市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率先提出“现象学语文”教学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现象学语文的思考与实践》《本色·个性·体验——“现象学语文”的教学探索》两部著作出版,10余篇论文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等刊物发表,先后获得广西、全国赛教课大赛一等奖,主持多项科研课题,为柳州市教育科研课题“现象学语文的实验与研究”项目主持人,该课题荣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学改革成果(2009—2013)二等奖。